今年两会强调,守住“六保”底线,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六保”的前三保,“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是重中之重。小微企业占90%市场主体、吸纳80%城镇就业,可以说小微活,就业就稳,经济就活——这是小微企业不容争议的“重要性”,但疫情冲击下,首当其冲受到直接影响的也是“底子”偏薄,抗风险能力较弱的小微企业。数据显示,小微企业的复产情况显著落后于中大型企业,对复产的预期也更显悲观——这是小微企业不可避免的“脆弱性”。
为应对疫情对小微企业的不利影响,金融监管部门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先后推出多项货币政策工具支持加大小微企业信贷投放,特别是通过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普惠型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两项创新工具,为商业银行支持普惠型小微企业企业提供更加优惠的资金支持以及“贴息”,显著增强了商业银行做好普惠型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积极性。人民银行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7月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3.7万亿元,同比增长27.5%,增速不断提高;前7个月增加2.2万亿元,同比多增8810亿元,支持小微经营主体3007万户,同比增长21.7%。
虽然小微企业在国家监管部门大力支持下正在向良好运营发展,但是面对市场和环境的不断变化,小微企业依然存在无报表、无信用、无抵押等问题,融资问题面临窘境。
据《2019小微金融行业深度研究报告》显示,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症结在于金融机构很难把控风险。首先,小微企业经营风险高。由于进入门槛低,小微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更为激烈,除少量高科技创业型企业外,大部分研发投入少、技术水平低,因此抗市场波动的能力相对比较弱,一般小微企业的平均寿命是三年。其次,缺乏抵押物。小微企业大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所投入的设备极为有限,尤其是缺乏具有更高流动性、可以作为银行抵押物的不动产。第三,信息不透明。小微企业一般管理不规范、内部规章制度不健全、随意性较大、权力比较集中,大部分信息都是内部化的,没有经过审计的合格财务报表,财务状况缺乏透明度。基于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之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机构很难判断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存在的财务风险。
面对小微企业经营者日益加大的融资需求,中央到地方都在持续出台政策,加大金融精准支持力度。在这个过程中,金融科技的运用成为推动政策落地的“利器”。
在过去10多年内,我国在发展小微企业金融方面作出了多种探索,目前较为成熟的风控模式有三种:IPC模式、信贷工厂模式和互联网金融模式。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的高速发展,金融科技与金融机构的融合度将越来越高。利用数据勾勒企业画像,为信贷风险评估提供依据;利用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实现批量化贷款的快速申请、审批,将有效提升客户体验同时降低综合融资成本。针对小微企业无报表、无信用、无抵押这“三无”构成的融资痛问题,基于AI技术的智能风控升级可以很好地突破小微信贷业务所面对的“瓶颈”。
百融云创在面对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时发现,很多小微企业是征信的“白户”,与信贷模式产生一定的隔阂,进不了这个“圈”。当小微企业成为“信用白户”,银行有一套规范的信贷调查体系,虽然其信用获取方式正在向更灵活的方向演进,但“先天不足”的小微企业依然难以跨进银行的授信门槛。
百融云创CEO张韶峰认为,大数据风控是传统风控的补充。“对于借贷记录丰富或者有抵质押物的客户,传统风控够用;对于服务信用‘白户’,扩大普惠金融的覆盖范围,大数据风控发挥了积极作用。”
百融云创致力于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驱动的金融创新方案,并为金融机构提供全流程方案。所谓全流程方案,旨在为小微和“三农”信贷等环节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一整套服务方案,即以贷前、贷中、贷后为时点,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构建完善的风险控制、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客户服务、运营管理体系。
在贷前的智能反欺诈过程中,百融云创整合各个维度的失信名单,通过钩稽对比、交叉检验等手段精准识别虚假信息申请、冒名身份申请、高危用户申请、机构代办等企业信用风险,对欺诈风险“防患于未然”。
贷中的风控重点在于动态监测。百融云创会在传统银行贷中数据的基础上,整合工商、司法、税务、房产等数据,结合企业征信信息对企业贷后经营的成长性、营利能力实行监控,关注企业经营异常行为及企业风险变动,帮助金融机构实时预判企业风险,提供智能化预警方案。
在贷后阶段,百融云创的方案主要是着眼于智能还款提醒。在人工智能的赋能下,催收方必将从劳动密集转为技术驱动,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基础,越来越智能化、标准化。依托多维度画像数据,从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两个方面对逾期客户进行量化分层,对客户做一个综合性评价。通过规则设置和计量模型,针对不同登记设计出不同的催收策略,降低催收管理成本,提高催收效率,针对性的使用社会资源,从而达到提升催收管理的目的。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保障就业和民生,必须稳住上亿市场主体,尽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百融云创将积极探索运用新技术,推进企业数字化和金融服务与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度融合,打通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助力纾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实现惠民利企。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本网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②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QQ:211544606,我们会在第一时间给予删除。
- 最新文章
- 图片新闻